说说云南白茶:关于云南白茶的30个基本观点和10点建议

前几天群里不少茶友聊起了云南白茶和福建白茶的话题,顺着话题,也聊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和观点。

先声明:云南白茶和福建白茶我平时都会喝,主观上并不偏向任何一方。

说说云南白茶:关于云南白茶的30个基本观点和10点建议

之前也写过一篇关于“白茶”的基础科普文章,但内容主要围绕福建白茶(点击上图阅读)为基础,故本文就讲重点侧重在云南白茶上,也算作为一个补充。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有不妥,评论区聊。
一、云南白茶,既在风口上,也在浪尖上。
说白茶,绝大多数茶友第一时间想到的大概率还是福建白茶,或者更具体一些的福鼎白茶。
福建白茶历史悠久、市场成熟,在一两年之前几乎是白茶市场唯一的存在。随着近几年白茶火热的市场走向,福建白茶更是在全国市场(尤其是北方市场)所向披靡,一枝独秀,将先发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

说说云南白茶:关于云南白茶的30个基本观点和10点建议

(福建白茶在中国白茶市场中的比重极大,2021数据)

而在“福白”之外,云南白茶也趁着这个风口快速起飞,遍布各大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平台,并以“独特风味”和“高性价比”收获了不少用户。
相关资料表明,截至2021年,全国计有14个省/自治区有生产白茶产品,比如福建(福鼎、政和、柘荣白茶等),湖南(桑植白茶),以及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的白茶产业也都在快速发展中。2021年全年白茶总产量达到8.19万吨,其中云南白茶产销量达到了5千吨(一说8千吨),而彼时,福建白茶的产量是5.5万吨,比云南白茶整整多出来10倍,而剩下的2.19万吨则分散在其他12个省区。
中国叫“白茶”的茶有很多,其中也包含一大部分名为“白茶”的绿茶,不在今天所讲话题范围之内,但大家还是要有个直觉分辨,下表简单罗列一些供参考(下半部分标注绿色的为绿茶);

说说云南白茶:关于云南白茶的30个基本观点和10点建议

(中国有独立执行标准的白茶有很多(部分),其中也包含名为白茶的绿茶(已标绿))

2022年,全国白茶产量达到约9.45万吨,较2021年增长1.26万吨,同比增幅15.41%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
但是,正如世间大多事一样,有人看好,就一定也有人看衰。
去年10月份,某茶圈自媒体发布文章,直言“云南白茶是福建白茶的抄袭和模仿”,并言“云南白茶缺乏科学研究支撑”,也“缺乏相应的国家标准”,故云南不宜发展白茶产业,顶多只能作为普洱茶的补充。另外又说“白茶是福建地理标志产品”这种无知言论,借以证明云南没资格发展白茶。
毫无意外,此文一出,便被茶友圈子和茶商圈子热烈转发,围观群众中,弹冠赞同者有之,愤愤不平者有之,怒而批判者亦有之,一时间好不热闹。个中观点因人而异,也无须争辩,但这篇文却是让“云南白茶”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展现在了大众面前。
目前,除福建和云南外,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等十多个省份都有白茶出产,但其使用的茶树品种都跟福建白茶一脉相承,多为从福建移植到本地的“福鼎大白”或“福鼎大毫”(即华茶一号和华茶二号,当然那些名为“白茶”的绿茶不在此列),在所有的白茶产区中,唯独云南白茶在原料(茶树品种)上与其他各省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白茶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福建白茶和她的亲戚们”另一部分便是“云南白茶”。
在过去的几年中,云南一些知名的品牌茶企,如下关、八角亭、澜沧古茶、岁月知味、津乔、云南中茶、柏联庄园等,也都推出了自己的云南白茶产品,当然也有一些专注于云南白茶品类的新兴品牌蓄势待发,如大邦、白玉龙、白凤凰、嘉木、景素等等,这些品牌正是看到了全国白茶市场巨大市场空间和云南白茶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纷纷入局抢滩。

二、关于云南白茶的30个基本认知

  1.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工艺最“简单”的茶类,只需要“萎凋”+“干燥”即可,任何茶区都可以使用“白茶工艺”制作白茶,当然也包括云南;
  2. “白茶”跟其他几大茶类一样,是“工艺分类”而非“地域分类”,只有加上“地名”前缀,才有地域限定属性,所以某“白茶是福建专属茶类”等说法纯属无稽;
  3. 除云南白茶外,国内其他茶区所生产的白茶(仅指工艺白茶,而非名为白茶的绿茶)跟福建白茶都是“近亲”,原料品种都是从福建移植的福鼎大白/大毫或其变种,少部分用本地“多毫”品种;
  4. 云南白茶和福建白茶最大的差异化在于原料,即茶树品种(云南大叶种)和茶园生态(高海拔、低纬度、森林古树);
  5. 云南白茶知名度最高的叫“月光白”,但月光白并不能代表云南白茶的全貌,更不能代表云南白茶的品质上限;
  6. 云南白茶最知名的产区叫“景谷县”,但景谷白茶依然不能代表整个云南白茶的全貌,景谷白茶只是起步较其他茶区早一些;
  7. 景谷秧塔的古树白茶曾一度被冠以云南白茶之最,但这个云白之最的名头以后未必能保持太久,无数新兴小产区都在尝试白茶制作,更高品质的白茶大概率会取而代之。
  8. 云南白茶相较于福鼎白茶,在原料上面的差异性除了种质隔离,还有品种的丰富和多元性
  9. 有不少人质疑云南大叶种做“白茶”的“品种适制性”问题,原本是个好问题,但也不是个好问题;
  10. 好问题是因为它涉及到了“云南白茶是否应该被大力发展”的关键,不是好问题的原因在于:适制性是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双重验证”的,不是随口说一句不合适就可以。理论数据跟多年生产实践相互印证,才能最终判断某个品种制作某个茶类的“适制性”是否够高;
  11. 除了秧塔(景谷)大白茶品种适制白茶之外,其他诸多树种都还未经足够的实践检验,一旦经过众多茶企、茶农充分的实践验证,在几年后一定会筛选出一批适合制作云南白茶的茶树品种;
  12. 云南白茶,又称为“大叶种白茶”,但云南大叶种的细分品种极为丰富,几乎每个小茶区都有自己特色的大叶种品种资源;
  13. 云南白茶可以简单分为两类:现代生态茶园白茶(台地茶园)、古树/大树白茶;现代生态茶园又可分为普通茶园和有机/生态茶园,古树茶园又可分为普通连片古树茶园和森林生态古树茶园,这其中的品质和价格差异巨大;
  14. 普洱生茶“一山一味”的特征在云南白茶上依旧成立,且特征表达的可能更为凸显;理论上讲大叶种原料“越陈越香”的特性在大叶种白茶上也会有较好体现,但尚缺少足够年份的实物陈放验证;
  15. 云南白茶的品质等级划分应跳出现行白茶标准GB/T 22291-2017中所列“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的花色分类,这是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决定的,如照搬此分类,则可能出现“寿眉比白毫银针贵得多”的现象;
  16. 云南白茶的“品鉴标准”“品饮审美体系”也不应沿袭福建白茶的相关标准,因二者除了基础工艺相似之外,其他包括原料属性、气候特征、海拔高度、生态环境等均有较大差异,因此体现在茶品口感风味特征上也截然不同;
  17. 白茶应该像其他几大茶类一样全面开花,各显其能,而不是守着一个先行者的窠臼不求改变;比如红茶:滇红、英红、祁红、宜红等不同地区红茶各自将自己的口感特色发扬光大,争奇斗艳,才有红茶江湖的满园芳菲;
  18. 如果中国白茶版图只有“福建白茶”一个风味模板,那必然是中国这个“茶文化大国”极大的悲哀,更是广大喜爱白茶的茶友的悲哀。抹杀文化(或风味)多元化,本质上就是抹杀文明本身
  19. 全芽的洞庭碧螺春和全叶的六安瓜片以及芽叶兼备的太平猴魁,乃至蒸汽杀青的恩施玉露,从原料品种、采摘标准、加工工艺、干茶外形、赏味审美等各个方面均差异巨大,但都不失为中国绿茶品类中的名茶代表;
  20. 红茶、绿茶等都可以包容多元化审美,白茶应该也一样可以;不论是红茶、绿茶还是白茶,都不应该只有一种审美标准,环肥燕瘦,都是公认的美女。
  21. 云南白茶和福建白茶,可能并不一定非要分出高下好坏,我们可以享受福建白茶的“毫香蜜韵”,也可以欣赏云南白茶的“醇厚甘润”,在热爱福建白茶的同时也爱云南白茶,这两者并不矛盾
  22. 福建白茶是带头大哥,功力超群,根基深厚;云南白茶是初生牛犊,横冲直撞,血气方刚;但谁有敢说自己一定就比对方更强呢?在当下,或者在未来。
  23. 云南白茶发展时间较短,自身还有诸多弱点,比如工艺相对粗糙、生产标准不统一、市场影响力弱、缺乏强势的专业品牌,原料信息透明度低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改善,都需要时间来逐步达成;
  24. 在这些缺点/弱点面前,云南白茶的优势也很明显,那就是资源优势,更准确点说,是极为丰富的大叶种茶树种质资源和独步全国的古茶树资源,以及低纬度、高海拔所带来的独特立体气候生态资源。这些都是云南白茶作为一个白茶市场搅局者可以直面“福白”老大哥的底气;
  25. 但是,底气不等于优势。把底气转化为优势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加成,更需要当地政府和各大茶企的共同努力;其路漫漫,云南白茶还远不到“骄傲自满”甚至“目空一切”的时候,尤其是个别云南白茶企业在营销宣传上,更没必要自诩天下无双,拿无知无畏当噱头非品牌发展之道;
  26. 云南白茶的发展战略,应该是“1+N”模式,即在“云南白茶”或“大叶种白茶”的省级区域大品牌下,多个小区域白茶公共品牌或地理标志产品并举共进的发展模式;
  27. 故此,除“景谷白茶”之外,还应该出现更多著如“勐海白茶”、“易武白茶”、“勐库白茶”、“永德白茶”、“景迈白茶”等县市/乡镇白茶区域公共品牌,发挥各产区茶树品种特色优势,树立多层竞争壁垒,这应该是各级政府牵头引导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企业行为;
  28. 目前,大多数云南茶企,普洱茶或红茶依旧是企业基本盘,除极少数新兴白茶专业品牌之外,大多将白茶作为企业产品线的“补充”而非重点,在原料使用上也相对较差,工艺要求和加工设备上也不够“专业化”,且鲜有使用古树春茶原料者,多以夏秋茶或“台地茶”为主,根本原因还是云南白茶在市场上认知度不够,且价格偏低;
  29. 云南白茶福建白茶都是整个白茶市场的组成部分,除云白之外我还希望出现更多的地区白茶来挑战福建白茶的地位,比如四川白茶、比如贵州白茶,等等。当各地白茶都能在各地茶叶市场上或各大茶博会上同台竞技、争奇斗艳之时,才是广大白茶爱好者们真正的春天;
  30. “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无视阶段发展背景看问题,当下弱不等于永远弱,曾经强也不等于永远强,任何一棵参天大树都是从幼苗开始的,假以时日,云南白茶这棵幼苗真能长成“望天树”也并非不可能;

说说云南白茶:关于云南白茶的30个基本观点和10点建议

(其貌不扬的顶级云白:秧塔古树白茶)

说说云南白茶:关于云南白茶的30个基本观点和10点建议

(福建白茶中的贵族王者:白毫银针)

三、给云南白茶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云南白茶肇始于2005,发轫于2018,目前尚处起步阶段,向福鼎等成熟产区学习本无可厚非。据我所知也确实有不少云南制茶人千里迢迢飞去福鼎或政和向一些制作白茶的前辈虚心学习白茶制作技艺。
但这个学习一定是“有取舍”的参考,而不是不管不顾的照搬照抄。学习,不是模仿,更不是“盲目照搬”。因为两地的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差异巨大。
齐白石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作画如是,做茶亦如是。
如果把云南白茶做成“福建白茶云南版”,那无异于东施效颦、自掘坟墓。
发展任何一种茶,都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说人话便是:要符合当地气候特征、适合当地茶树品种特质,发挥当地制茶工艺中的优良基因。

故此,对云南白茶产业的发展,我认为应该注意几个关键点

  1. 云南白茶不宜照搬福建白茶的等级分类标准,应根据云南白茶的实际情况(原料、工艺、风味特征等)制定云南白茶特色的相关标准
  2. 凸显云南“大叶种古树白茶”的核心竞争力,拉高“白茶价值审美”上限;
  3. 在通过政策和法律的强制手段从根本上治理“以次充好”、“信息虚标”等乱象,加强源头监管和流通管控;
  4. 《白茶》新版国标更新之前,完成云南白茶整体品质标准框架,并在《白茶》新国标中将云南白茶相关标准也作为重要参照;
  5. 着力打造云南“山头白茶”概念,不要照搬福建白茶的“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等营销口号(那属于擦边、模仿),云南白茶的“一山一味”和“越陈越香”同样成立,而且应该成为强力打造的“品质特征”;
  6. 统一指导各县市起草发布的“地方白茶团体标准”,防止各自为政照搬照抄以福建白茶为底版的相关白茶标准,尤其在白茶花色分类方面,避免将云白放在“从属者”地位;
  7. 正视并重视当前云南白茶的弱点、缺点,即制作端的粗放、不规范、无标准、不专业,从生产源头、从茶农初制所、从茶企车间强化规范云南白茶的加工工艺要求,提升加工工艺的细节要求,从而提升产品品质和稳定性;
  8. 企业端生产端加强地面生产工艺实践的同时,学术端科研端政府端也要在空中给予强力支援,在理论研究、科研攻关、政策导向等方面做好云南白茶的理论体系建设和行业话语权的建立;
  9. 加快云南白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强“云南大叶种白茶”以及“景谷白茶”、“景迈白茶”、“易武白茶”、“勐库白茶”等地方白茶公共品牌体系的打造,形成品牌壁垒
  10. 组织成立“云南白茶行业协会”等相关社会机构,专家大师们少喝酒吹牛,多引领、指导云南白茶产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四、最后,说几句废话。
福建白茶和云南白茶是不同的审美和评价体系,更是对彼此的互相成全和风味补充。
对经营福鼎白茶的茶商或茶人:作为白茶领域的前辈,大度一点,别总一副“除了我大福建,谁都没资格做白茶”的态度,选择权在于市场,更在于茶客自己。
对经营云南白茶的茶商或茶人:作为白茶行业里的后辈,谦逊一点,别动不动“你们都是弟弟,只有我云南白茶才是第一”的无知无畏,学习前辈的技术和经验,承认暂时的短处,不丢人。
诚然,当下在强势的福建白茶的面前,云南白茶只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弟弟,福建白茶依然是号令中国白茶江湖的带头大哥,但这个来自西南边陲的后起之秀已经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和无穷的成长潜力,难免已经开始让这位东南沿海的老大哥心生焦虑和危机感。
在中国所有产茶省份中,云南福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两个,从2022年茶行业发展报告中也可以看出,一个是茶园种植面积第一(云南740万亩),一个是毛茶产量第一(福建52.08万吨),可谓是一时瑜亮,且都有自己的独门武器(云红普,福红白青),如今,在白茶领域,云南也将展开积极追赶。

说说云南白茶:关于云南白茶的30个基本观点和10点建议

(福建和云南茶产业对比图,2022数据)

真正良性的竞争,是苦练内功努力提升自身产品品质,而不是互相贬低和互相打压,最后只落得狗咬狗一嘴毛。
“咸豆花”和“甜豆花”之争,争论了多少年,也无法改变二者都能拥有一票忠实粉丝的现实。“福建小种红茶”和“云南大叶红茶”哪个更好?只能说各有特色,在万千茶客中也各有各的铁杆拥趸。
作为爱茶人,何不更多一点包容之心?自己不爱的不一定是不好的,可能只是不适合自己而已。如果单单以一己之偏好就去全面否定甚至抨击其他产品,尤其是新产品,只能显示出自己的狭隘和偏激。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任何一个行业、产业的发展,都不是只依靠一两个企业或地区的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一定是靠更多同类同行同舟共济,共同把产业和市场做大做强,才能都有更大的蛋糕可分。
共同拓展“增量市场”,远远好过内卷瓜分“存量市场”。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观点

普洱茶行业市场的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简单分析

2023-7-24 13:41:12

品饮茶知识

为什么茶凉了滋味差?

2023-7-24 14:02:1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