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茶友都没搞清楚的茶叶“耐泡度”!

耐泡度是品饮体验里经常被提及、讨论的词。

主要原因是许多茶友、老茶客、甚至是混迹山头多年的品控都会将耐泡度作为判断一款茶是否是古树的重要标准之一。

以至于商家在推广山头古树茶时,都会刻意的夸大茶叶本身的耐泡度,20泡是基础,30泡是常规操作,还有更夸张的,根本泡不淡,因为太耐泡了。

80%的茶友都没搞清楚的茶叶“耐泡度”!

为什么大家会很注重“耐泡度”这个参数呢?其底层逻辑很简单,耐泡度客观的反应了一款茶内含物质含量的多少,因为古树的内含物质多,而小树的内含物质少。

但“耐泡度”这个词,仔细思考下来,是非常不严谨的,且听我细细说来:

1. 到底是怎样的品饮体验标准,标志着这款茶不能再往下泡了。是滋味变淡?是茶汤中出现了水味?是茶汤中的香气已经不持续了?还是几乎感受不到茶汤厚度了?

2.一款茶在投茶几克、几秒出汤、怎样的冲泡手法下,能冲多少开证明这款茶是古树茶,否则就是其他树龄?

所以说:到底通过什么方式来评价一款茶的耐泡度呢?或者应该怎样来评价一款茶的“耐泡度”呢?

80%的茶友都没搞清楚的茶叶“耐泡度”!

一、耐泡度与汤感稳定性!

个人理解,耐泡度即一款茶耐泡的程度,但评价一款茶耐泡程度的参数是不确定的,且改变一款茶耐泡度的方式非常多,那用耐泡度来判断一款茶的品质,是极其不严谨的。

用什么呢?个人总结为:汤感稳定性!即茶汤质感的稳定程度。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不止一次提到过“汤质”这个词,即茶汤的质感,质地等意思,其包含茶汤的香气(汤香),水路的粗细,汤感的厚薄以及茶汤的劲道四个层面。

而据个人经验:汤香、水路、劲道这些维度受到树种、叶种、工艺的影响较大,汤感本身受到树龄的影响较大。

80%的茶友都没搞清楚的茶叶“耐泡度”!

所以判断一款茶的耐泡程度,主要看汤感的稳定性,次看汤质的稳定性。

在喝茶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老茶客口中有这样的品鉴黑话:“掉了”、“掉水了”、“掉水不掉汤”,其本质上就是在讲“滋味淡了,但是汤感还没有掉,所以可以继续冲泡”的意思。

事实上,喝过山头古树茶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经验,而个人也是按照这样的经验在向大家分享品饮体验的。即将一款古树茶的品饮体验分为“前段、中段和尾水”三个阶段来品饮。

一般来说,

前段的品饮体验是最丰富的:滋味、香气、汤质、回甘生津、山野气韵等等都能感受到;

而到某一泡之后,滋味、香气就没有那么丰富了,但茶汤厚度、回甘生津还是与前面几泡相差不大,这就是中段的体验了;

如果是老曼峨,你可能会察觉某一泡之后,苦底就不重了,没有那么清晰刺激了,香气也没有那么容易捕捉了;但汤感、回甘生津等根本没受到什么影响,大多数人反而会更喜欢这种感觉;

这种感觉持续几泡之后,你渐渐发现,滋味只剩下单一的甜感,香气已经很难感受了,茶汤的厚度、饱满度也不如前几泡了,这说明茶汤已经进入尾水了,

等已经完全感受不到汤感时,这款茶才算真正的泡淡了!

80%的茶友都没搞清楚的茶叶“耐泡度”!

用汤感的稳定性来检查茶汤的耐泡度起码有三点好处:

  1. 定义了评价茶汤耐泡度的维度,仅通过茶汤的厚度去判断一款茶的耐泡度可以让茶友更容易理解且掌握此概念;

  2. 汤感的稳定性是判断一款茶树龄和工艺非常重要的维度。

大家在喝茶时,一定要注意汤感的稳定性,即上一泡和这一泡(或这一泡和下一泡)之间的差距,如果出现“阶梯式”或“断崖式”掉水,那基本可以判定这款茶要么树龄不行,要么工艺有问题;好茶的汤感一定是呈现“曲线式”平稳下滑的。

80%的茶友都没搞清楚的茶叶“耐泡度”!

二、影响耐泡度的底层逻辑

影响耐泡度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维度:一是,水浸出物的含量,代表着内含物质的多少;二是,水浸出物的速度。

三、改变茶汤耐泡度的方式

1. 树龄。通常来讲,树龄越大,汤感的稳定性越好,耐泡度越高;反之,耐泡度越低。

2.工艺

2.1.采摘

为什么山头古树茶要采摘“一芽数叶”呢,除了古树茶的生长环境良好,导致其持嫩性好外,还有重要原因。

普洱茶香气的第一来源是芽, 第二来源是叶片的主脉。如果只采单芽,香气高,鲜爽,苦底重,但整体滋味不厚、口味和口感的层次变化也就不丰富了,耐泡度也低。叶片和叶梗是储存甜味物质的最重要载体。采摘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是因为此时的鲜叶在成熟度、内含物上均达到最佳状态,为普洱茶成品的后期陈化打好基础,这样的普洱茶就会“越陈越香”

80%的茶友都没搞清楚的茶叶“耐泡度”!

 

2.2.揉捻

目前来说,在源头90%的初制所都是机械揉捻,产生问题的概率比较小。

揉捻讲究适度,若揉捻太重,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过快,耐泡度降低,相应的成品的色泽偏暗,欠油润,芽叶不完整;若揉捻太轻,成品香气低,滋味偏薄,汤色清淡,浸泡时水浸出物缓慢;

80%的茶友都没搞清楚的茶叶“耐泡度”!

 

2.3.重萎凋

重萎凋制成的古树茶,会大幅度降低茶汤的耐泡度。这类型的茶,前段丰富、饱满、且有工艺香,后段掉水极快,这类型的茶几乎没有什么后期转化。

如何判断,大家如果对这种发酵的香气不敏感,可以着重看一下叶底,叶底活性很差,且叶脉发红。

3.去茶店买茶的朋友要谨防这些招数:

3.1.增加投茶量,减少出汤时间;

3.2.留底泡,就是每一泡都不把汤出干净,以此增加耐泡度;

3.3.高水温,耐泡度低;低水温,耐泡度高;

80%的茶友都没搞清楚的茶叶“耐泡度”!

4.拼配。

这是一个在大厂做品控的朋友分享的经验,其底层逻辑是:经过仓储的原料,其滋味、汤感、香气等体验会出来的较慢,新茶的体验会来的较快。而当新原料、中期原料和老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拼配在一起时,因为体验感的出现的快慢,便增加了茶汤的耐泡度,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用春料拼秋料后,虽然秋茶的内质没有春茶好,但耐泡度不降反增的原因。

80%的茶友都没搞清楚的茶叶“耐泡度”!

四、山头古树纯料的耐泡度

老实说,140ml的盖碗,投茶7~8克,水温在92~95之间,正常冲泡,无坐杯,无刻意快速出汤的情况下。

如果不算上大雪山里的野生古树茶、云县的过渡型古茶树,在临沧山头古树茶里,我没有喝过一款耐泡度超过20开的古树纯料茶,甚至能达到16~18开的都极少,树龄大,工艺好的大都集中在12~16开。

如果不算上高杆,野生茶外,古六山的茶耐泡度相对较高一些,但也没有喝过一款耐泡度超过22开的古树纯料茶。大部分都集中在14~16开,能到18~20开的非常少。

所以,按照我的经验,古树茶的耐泡度大都集中在12~18开之间。

比较有意思的是,临沧古茶的汤感稳定性似乎没有古六山的好一些,品质优异的古六山头春古树,你较难察觉其汤感掉的比较明显,类似刮风寨、弯弓这边的古树茶,即使到尾水时,茶汤的入喉感也能做到很清晰,确有独到之处,但这个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就很难一两句说清楚了。

80%的茶友都没搞清楚的茶叶“耐泡度”!

本文转自: 山头古树茶半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茶知识

普洱茶令人着迷的山野韵,从何而来?

2023-11-6 8:07:33

茶知识

普洱茶的“四次生命”

2023-11-8 16:04:0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