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人访”蒸茶的巨大争议,根源在于这里!

关于“云人访”蒸茶的巨大争议,根源在于这里!

| 缘起

最近茶文化领域的热门博主“云人访”发了一条关于“蒸茶”的短视频,在茶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云人访是很多茶友包括我个人都比较喜欢的博主,拍摄的水平在茶行业来说是顶级的,内容都很不错,而且态度很诚恳,能看出真的是想推广好的饮茶方式。

当然在普洱茶资深茶友圈,有些人不太认同,觉得有些观点不专业,我觉得也是正常的,本来人家就是推广茶文化的,也不是面对资深普洱玩家这个群体的,这种要求也没什么道理。

这次引发争论的话题是关于沱茶的蒸茶。起因是主播访问一位台湾茶人,这个茶人展示了将沱茶蒸后再撬散,这样一种解茶方式。争议由此引发。

关于“云人访”蒸茶的巨大争议,根源在于这里!

一部分人认为这个方法不错,能保证条索的完整性,甚至能增加茶汤的醇厚感。值得尝试。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样蒸了以后,会损失很多香气和内含物质,简直是胡闹。

我觉得争议是个好事情,理越辩越明,从侧面也说明云人访做的这些工作很有意义,能引发大家的讨论和思考。

其实蒸茶解茶这种方式只是个引子,背后引出的问题,才值得茶友们关注。

 

| 蒸茶解茶的方式早已有之

很多人对蒸茶解茶这种方式感到奇怪,也有人误以为是台湾茶人的发明。其实很多老茶友会知道,这本来就是沱茶的解茶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写在了下关沱茶的包装纸上。

关于“云人访”蒸茶的巨大争议,根源在于这里!

这段话摘录如下:

饮用方法:用饭甑等器皿将沱茶蒸软、揉散、晾干后,置于茶听中,饮用时取茶3-5克,用沸水冲泡五分钟,即可饮用。

这个饮用方法的介绍,不仅在老的包装上有,前几年应该也还有,现在有没有我没注意,因为我平时也不喝这个茶。图片都是网上找的。

这个说法我没有详细考证,来源应该是比较早,有可能民国时候就有了,因为“茶听”这个说法现在很少有人用,这个是过去的说法,也就是茶罐,一般指的是马口铁罐,现在人很少用马口铁罐存茶了。

不管怎么说,人家官方的说明书就这么写的,蒸茶解茶这个做法肯定没有问题。

但是为什么很多玩普洱的,并不认同这种做法呢?

 

| 沱茶的历史

我们先来看看沱茶是什么茶,沱茶一般认为发源于景谷,后来被大理永昌祥等商号升级改造,成为现在沱茶的样子。

沱茶最早的消费市场,一个是四川(那个时候四川包括现在重庆),一个是藏区。其实当时大理这批老号基本也都是走这个路线,用的则是凤庆和勐库的料,这些和易武思茅的那些商号不太一样,这主要还是地理位置决定的。

关于“云人访”蒸茶的巨大争议,根源在于这里!

如果是销往藏区,那就是大锅熬奶茶或酥油茶。如果是销往四川,这个茶也是用来大壶闷泡。因为四川自古以来就是绿茶产区,有很多高品质的绿茶,之所以沱茶能打开销路,并不是沱茶比这些高档绿茶更好,而是面对不同的市场,是广大劳动人民消暑解渴的茶,显然滇茶比川绿更有劲,所以大受欢迎。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会明白,说明书上“沸水冲泡五分钟”这样的饮用方法,对这些场景来说,显然是合适的。

那么这种饮用方法是否适合现在的普洱茶呢?这就有讨论的必要了。

 

| 不同的观点

有些茶友对蒸茶解茶的方式不认同,这个也是有依据的。因为很多香气物质,经过几分钟的蒸茶,已经损失大半了,这样的茶如果进行精细的品鉴,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尤其像我们这种没事儿就琢磨水火变化的,这种实验都变着花样做了很多了。香气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茶汤的清晰度会断崖式的下跌,那种茶汤的清透感会完全消失,如果我们想品鉴一些清晰度很高的高端古树茶,这种做法无疑是暴殄天物。

关于“云人访”蒸茶的巨大争议,根源在于这里!

即便是清扬香气已经基本散去的老茶,如果是干仓存放的,也不建议用这种方式解茶,老茶自身的层次,那种一层层浮现的岁月感也会被破坏,品鉴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这两派说法哪个更合理呢?其实都是合理的,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对茶进行分级或分类,把不同等级,不同价位,不同应用场景的茶混在一起说了。

 

| 先分级再品鉴

两年前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对于普洱茶的品鉴,需要先做一个界定。感兴趣的可以看之前的文章《重要的事说三遍:先分级再品鉴》

为什么我要提出这个观点呢,因为如果不进行区分,很多讨论都是鸡同鸭讲,不可能得出什么有意义的结论。

简单的说,在文章中,把普洱茶(其他茶也一样)分为四类。最低的是不合格茶品,之上的是商品级茶品,再上是品鉴级茶品,最上是精细品鉴级茶品

如果排除不合格茶品,那就是三个级别,对于这三个级别,我们的品饮方式品饮场景是不一样的,随之而来的,我们对价位和品质的要求也不一样。

关于“云人访”蒸茶的巨大争议,根源在于这里!

比如这个例子中的沱茶,从缘起来说,是一个大众商品级的茶品,那么它说明书上的饮用方式就是恰当的。而如果对于一款品鉴级,或者精细品鉴级茶品,这样做就是不恰当的,因为要求不一样。

对于后面两个级别,我们希望品鉴更多的内容,当然也希望有对应的呈现方式,一般来说会用类似功夫茶冲泡方式,对茶汤的清晰度,香气的层次都有所要求,那蒸茶的做法就不合适了。

这个分级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关键,可以解决很多争议。

比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茶叶审评,其实来源于英国对殖民地红茶的评判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商品级茶的评判方式。很多人不明所以,用来对品鉴级和精细品鉴级茶品进行评判,那就完全不得要领,甚至出现台地茶比名山古树得分高的现象。

关于“云人访”蒸茶的巨大争议,根源在于这里!

再有我们都熟悉的一个现象,很多人都对茶界“装端拿”的现象深恶痛绝,采取一种打倒一切高雅文化的态度,但这里面要清晰,很多做法是不是真的有助于品鉴级茶品的体验。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很多人讲究的不是地方,离题万里

如果讲究的是地方,那就是茶文化,你心态阅历到什么地方,必然有相应的讲究,只要个人觉得舒服合适,都无可厚非。只是不能用来要求和鄙视别人。

《茶经》里面我唯一不认同的一句话,就是陆羽把加调料煮的调饮茶当成沟渠之水。沟渠之水也有他的生命力,调饮茶经久不衰,现在街边的奶茶就是证明,茶圣说了也不好使。

什么叫最好的,适合就是最好的这几个级别的茶也没有绝对的高低关键看你能不能满足这个级别的需求,我个人也很喜欢好的商品茶甚至各种调饮茶。

关于“云人访”蒸茶的巨大争议,根源在于这里!

讲究的人不要想着从别人身上找优越感,不讲究的人也没必要看别人讲究来气。无论讲不讲究,自己开心就好了。

就像陈丹青说的,艺术就是ZB,这本来就是人的一种需求,没什么可避讳的,关键看你装的是不是地方,能不能装成了。现在茶文化的问题是一方面很想装,一方面又装的不是地方,太拧巴。

最近会谈谈品鉴,品鉴其实很简单,最关键的也是先要做一些基础的区分,要不然都混在一起说,友军互伤,骗子得利,茶行业很难形成共识。

 

本文源自:茗寿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观点

春茶争先上市 看茶饮新品内卷中的西安机会

2024-3-6 9:14:04

观点

【深度长文】普洱茶行业2024年十大趋势全景解读——预见未来,引领变革

2024-3-6 9:23:3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