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茶园遗产:矮化古茶园

云南目前的大部分古茶园,都可以归类在矮化古茶园。矮化古茶园,是指经过刀斧砍伐、绑枝、垫石以及火烧等人工频繁干预过的古茶园,主要目的有:一、为茶树修枝、打蓬,提高产量;二、干预树干生长方向,更方便采摘;三、替代种植,用橡胶、玉米、芭蕉等其他经济植物替代茶树。此类替代种植对古茶园破坏极大,尤其是古六大茶山一带,今天很少有连片密集的古茶园。

云南古茶园遗产:矮化古茶园

弯枝法就是为了不让茶树长得太高,能让采茶人够得着,就把直着长的茶树主干强力弯下来,用野藤或绳索绑住,让侧枝成为主干,然后再绑一次,再让新的侧枝成为直立主干,如此反复。南糯山半坡老寨新茶王树,所分的主干多达6棵。

垫石法就是在树枝之间夹上石块,可以把树干挤开,同时为采摘人采茶的时候提供落脚点。弯枝法与垫石法的双重效果导致了茶树多主干横向生长,低矮易采,树冠增大,整个茶树看起来像一把伞的样子。除此两种常规法外,直接砍掉主干,几次侧枝生长,是矮化古茶园的常规做法。

云南古茶园遗产:矮化古茶园

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古六大茶山,为什么连片的古茶园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其实就是一本古茶树的消亡史。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沿用道光年间的旧志说,古六大茶山的古树茶,“老树则叶稀多瘤,如云雾状,大者,制为瓶,甚古雅;细者,如栲栳,可为杖。”《普洱府志》其实是告诉我们,在之前的茶乡,茶农不只是通过茶叶获利,还会通过茶干获利,做成花瓶或手杖是不是也会散发出茶香?砍伐茶树的一个很久远的传统,陆羽在《茶经》里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唐时代的茶树,有许多古茶树,砍了上千年后,巴山峡川再也没有古茶树了。今天在四川一带、贵州等地也有古茶树的发现,但零散,像贺开古茶园这样连片有规模的,一片也没有。而且,很多当下有古茶树的地方,比如泰国清迈,茶树真的只是作为植物存在,根本找不到饮用的记录,也没有形成任何可以探寻的茶俗。

但在云南,随便一个民族,不仅有久远的茶俗传统,还有古老的茶祖兴茶传说。接着要问的也许是,为什么这里的树居然未砍完?一个主要原因,是这里的民族信仰万物有灵,不会去破坏森林。第二个原因是,像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这些狩猎民族,森林才是他们食物的来源。他们无法向一片荒山讨要一只麂子、一只野鸡。

可以佐证的是,在汉族聚集最多的地方,比如古六大茶山,讲究精耕细作的农业,所以古茶树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今天我们还能喝到这些地方的古树茶,又得益于古茶树砍不死、烧不尽的涅槃精神,而科学上来讲,就是其树种实在好,有可以深扎底下的根系,保证了树的长命以及续命。猫有九命,古树茶可能还不止。

云南古茶园遗产:矮化古茶园

我们需要稍微回顾下这种砍不死、烧不尽的古茶树涅槃精神,像极了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1951年,一份在古六山调查的资料说,野火是古茶园的最大天敌,但“砍树烧山避瘴气”也是人为因素,有一次为砍树避瘴气,当地人砍掉了10万棵古茶树。1957年,茶学家蒋铨在丁家寨考察,为当地失去茶园非常惋惜,“年年火烧,现已无存”。更早的时候,茶山战火频繁,烧茶园、烧庙宇的事情更是多得数不完。以前弯弓是人声鼎沸的乡镇,现在是国有林。

今天去革登路上,在嶍崆岔口还有一个地方叫火烧茶园,当地人讲以前这里有大片茶园,革登还是史料里有茶王树的地方,现在成了古六大茶山里古茶树最少的地方。

云南古茶园遗产:矮化古茶园

《勐腊县志》记载说: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株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另在阿卡村附近的山梁上曾有年产一担干茶的两棵大茶树,后被野火烧死。

这些年,古茶树值钱了,自然没有砍伐,更谈不上烧毁。却有些矫枉过正,连必要的修枝都变成不可为之的告诫,历史与现实总是在愚弄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茶文化

遗落在云南边地的半部“茶经”

2023-9-5 10:53:09

经营茶文化

1993- 2007 ,走出百年沉寂 普洱茶市场化的第一次浪潮

2023-9-9 14:02:10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